两个邻国,又有根源上的渊源,就算是只有民间交流,只要双方政府不刻意去禁止,那就很快会融成一体。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情况,虽然联邦政府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向欧美增加出口贸易,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联邦商人喜欢去中国大陆做生意,他们大多是早期就下南洋的旧派商人,由于年纪和习惯的原因,他们不太愿意去学习外语,更不愿意去学习西方的文化与风俗,这就让他们对于与西方人贸易不太感兴趣,但是又不能不做生意,于是他们便按照自己最先的籍贯,组成了好几个同乡商会,开始与中国大陆上的同乡商人们开始取得联络,从而逐渐进入了中国大陆的市场。
这些小商会凭借着联邦国内丰富的商品和灵活的信贷支持,很快就成为了中国南部沿海多个城市中的大商人,他们从联邦运来各种货物,在这些城市中利用他们的同乡和人脉从事各种联邦商品的批发生意,从粮食到拖拉机、从缝衣针到铁轨、从牙膏到煤油、从手表到汽车,你需要什么,他们就卖什么,甚至有些胆子大的人跑到了中国大陆上去建立加工厂,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优势,把产品的价格再度压低,以便抢夺更大的市场。
任何政党、任何政府,如果他想要维持稳定,就必须得得到商人的支持,军费、政府开支都需要钱,而这些钱光靠种地是种不出来的,还得靠当地的经济繁荣。增加税收才可以,而这些商人,就是能够促进经济繁荣的种子。
中国人或者说华人,走到哪里,都忘不了一个事情,那就是人情。一名商人或者一个小商会,要向在中国大陆上顺顺当当的做生意,首先要干的事情不是考虑什么销路问题,也不是琢磨如何去降低成本,而是如何在当地找到背景够大、势力够大的靠山。否则你一个外地商人。别说你要开商铺卖货了,就算你找个仓库存东西也不见得能安全。有背景、有势力的靠山,在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中,没有其他人可选。只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了。
而当第二次北伐胜利之后。大体上统一了的中国急需进行建设和恢复经济。这些商会就成了政府眼中的香饽饽,不管是进口货物还是合资办厂,都离不开这些南海商人。如此庞大的国家要重建。需要的物资和商品可不是一点半点的,光靠这些小型的商会只能在民间层面上拾遗补漏,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,占领更多的市场,这些南海联邦的商会开始从联邦国内想办法了。
要说联邦国内最富的人,第一肯定是刘芾,然后才是联邦银行,不过这两个资金来源不是那些小商人们能够轻易接触到的。剩下的就是联邦国内那些私人银行和大型私有企业了,但是这些机构对于向中国大陆投资都抱着谨慎的态度,毕竟那里的战争刚刚结束,还打不打谁知道呢?别看在和平时期里,资本可以横行无忌,但是当资本处于一个乱世的时候,尤其是战时,那就是块大肥肉,谁想咬就可以咬一口,连骨头都不吐。
相较那些小型商会,这些大型的财团在运作的时候,不会追求什么新、特、快,而是遵循着合理、平稳这个原则,所以对于这些小商社的融资和借贷并不是很看好,于是那些经常和大陆做买卖的小商会们就遇到了麻烦,一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,一边是囊中羞涩,没钱。
做买卖这个玩意,你情我愿,虽然联邦政府也愿意把出口市场逐步向亚洲转移,但是你总不能下行政命令去要求私人财团去大陆投资,要是那样的话,如果赔了算谁的?算联邦政府的?而联邦政府控制下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是与国防、科研、教育、医疗和军工有关的,比如海军造船厂、比如联邦飞机制造厂和大型石化、矿山企业,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就是满足联邦国内的需求,并不向欧美等国出口,也不会受到什么经济危机的影响,因为他们都是国有企业,本来就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。
而对于去大陆投资,联邦政府连优惠政策都没法给,只能是口头鼓励,至于联邦银行更无法为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什么贷款,因为联邦银行是中央银行,它没有这些业务。这个时候,还是得用外交和商业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,外交上由国家出面为这些中小企业的投资制造更好的环境,而商业手段就得靠刘芾和他手中掌握的那些大公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