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4章 老帅凋落(2 / 2)

大宋燕王 战国萧烟 1753 字 11天前

六月二十三,两军合兵十万,轻松攻陷德州。

七月初一,两军合攻贝州,杀敌五千,俘虏两万。

七月初六,北伐右军、东路军聚兵十五万,围攻大名府,激战三天,宋军损失惨重,城破,不收俘虏。

取大名府后,十万大军驻守,休整十日,而后分兵四处围杀金军。

绞杀两个月,方圆百里内,再不见金军踪影。

与此同时,北伐东路军一支趁乱悄然从邯郸县向西进入太行山区。

取大名府后,北伐大军并未再继续向北方进攻,转而开始经营已经占据的城池和土地。

而此时,整个金国已经被杨丛义率领的北伐军占据的德州、贝州、博州、大名府拦腰斩为南北两半,完颜亮大军屯聚的真定府与国都汴京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太通畅,两地之间运送粮草物资更不可能。

完颜亮的战略计划彻底被杨丛义从东面兵出大名府打乱,南北兵力调动出现大问题,就连他们想离开汴京,返回真定府都成了问题,因为宋军在大名府驻有十万大军。

不过好在,宋军占领大名府后并没有南下合围汴京,大名府以南,汴京以北的大片土地仍在完颜亮手中。

进入八月之后,天气越发炎热,各路北伐军与金军进入全面对峙之中,双方不再有主动进攻。

九月初,百艘巨大的海船进入莱州湾,六十余万担粮食送至益都府,沈缙告诉众人,这批粮食是从江南、岭南采购而来,当然多数是南迁至福建、岭南一带的南渡大族捐献。

这批数量巨大的粮食,随即分批送往济南府,随后再送大名府。

运输问题,沈缙这些年来已经解决了,他制造了一种四轮转向马车,根据载重不同,马车底架有木质,有铁质,木制四轮马车,一车载重量可达千斤,而铁质结构马车的车轮更多,载重量最多能达五千斤,可惜的是没有四匹高头大马合力根本拉不动,并且也不能持久,走不了几里,马就会累的撩蹄子,所以载重工具目前来说,还是只能以载重千斤的四轮马车为主。

在平原地形,道路平坦,若有一车双马,有多余的马匹可换,载重马车行一日百里,根本不是问题。

所以从莱州湾卸下来的粮食很快便运到益都府内,巨大的粮仓之中,而后又通过车队分送济南府,继而转送大名府。

沈缙这几年在益都府并没有闲着,虽然极少处理政务,但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研究制造各类工具上,当初在流求创建的“造所”在益都府建了分部,杨丛义当年让他解决的四个问题,通过这些年的钻研、实验有了巨大的进展。

为海船研制的动力装置,虽然还不能驱动两千料大海船,但若用在铁质马车上,马车满载以后奔跑的速度将不会比木制马车慢,可惜问题是如果将给海船使用的动力装置用在马车上,那么那样的马车将比现有的马车大上许多倍,使用起来也很是繁复,目前看来还不具备可行性。

除此之外,突火枪和水泥研制进展颇为顺利,突火枪的射程已经能达两百步以上,准度也能与弩箭媲美,不过可惜的是,铁质突火枪不能持久,激发十次左右必定爆裂,相交于昂贵的制造成本,和复杂繁琐的制造工艺,突火枪也并无大规模制造的意义,还不如多制弓弩。

最有用的当属水泥了,益都府、济南府城防的修筑和加固,都在大量使用水泥,这东西比起糯米粥便宜,关键是烧制材料好取。

经水泥修造加固的济南府城墙和益都府城墙厚度达两丈,高达三丈有余,而加固建造过程只用了短短三四个月,这在以往,根本无法想象。

还有玻璃镜片的研制,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,清晰度、平滑度相交之前,高出了很多倍。

四月份沈缙在济州同杨丛义会面之时,谈及“造所”之事,杨丛义给了他不少研究方向和建议,如今他已经指导“造所”工匠开始研制。

与军队接触的多了,沈缙越来越感觉到杨丛义当初筹建“造所”并不是为了更好的回易,终极目的恐怕是为军队增加战力。

在山东两年多,沈缙也明白了最开始他们在钦岛建立回易基地的目的,其实不是为了回易,深究到底,恐怕也是了今日之宋金大变局。

留在山东时间长了,他也渐渐体会到占据山东对北伐大计的决定性作用,此地沿海偏僻,土地也不似江淮、汴京、大名府一带平坦肥沃,不是兵家必争之地,地势也十分有利,只要控制济南府和滨州、沂州,任何势力都很难长驱直入,很适合休养生息。

如今的山东,经过两年免税休养,早先破坏的农业生产已经恢复,百姓安居,政局稳定,商旅也很快恢复,只要有钱,就能买到很多东西。

一个稳定的山东,对北伐大计,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。